在互联网海量而碎片化的信息中,帮助学习者筛选与归纳,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教科书应成为这一学习过程的导航仪。同时,借助于数字化工具,更有助于建立教科书高效的使用—反馈机制。
选择数字化出版,可以兼顾更丰富的形式,可以不计容量地不断积累,还可以利用它将教科书接入数字化智能环境中,比起传统出版优势明显。同时,围绕教科书打造数字化的学习解决方案,并通过技术手段使之更人性化、个性化,将可以替代并超越教辅图书对教科书的支持。
作为内容载体、传播渠道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全新出版形式,数字出版发展迅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了5.9个百分点。过去两年中,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及光盘阅读等都呈增长态势。在2015年,数字阅读率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
数字化出版物汹涌而来,必有过人之处。相比之下,纸质图书是有“短板”的。首先,图书是准静态的,更新周期较长。固化于实物介质上的内容无法实时更新,而即使图书修订再版,铺货和到货也需要时间,其速度和效率比起数字化出版物的网络传播渠道有较大差距。其次,纸质图书交互性不强。在智能化环境中,许多数字化出版物(如手机APP产品)可以实现内容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以及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大数据技术甚至可以依托用户的背景数据提供最个性化的数字化内容。纸质图书在这方面先天不足。其三,纸质图书的表现形式单一。数字化出版物可以整合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甚至虚拟现实产品于一体,比图书的图文形式要丰富得多。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编写,有严格的审查和修订程序,通过制度保障其受众(广大中小学生)的权益,是最为“传统”的纸质图书,以上三个特征也十分明显。
下一篇:印刷电商 何时才能拨开云彩